人民币贬值的成因分析以及后续展望

3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,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接近7.3关口。

1、近日人民币贬值原因:美元上涨是主因,也应和央行“顺势而为”有关

美元指数上涨:3月12日至29日,美元指数由102.9上涨至104.6,涨幅达1.3%;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由7.17贬至7.23,贬值幅度达0.8%。因此,人民币汇率贬值基本完全可以被美元指数的上涨所解释。

而近期美元指数之所以连续上涨,一方面是由于美国2月通胀数据超预期引发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;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、瑞士、英国等央行释放了鸽派信号,尤其是瑞士央行意外实施了降息。

汇率调控放松:2月份美元指数在接近105的水平时,人民币即期汇率仍低于7.2,这背后应是由于央行通过中间价、窗口指导等措施对汇率进行调控。而在3月22日,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自3月8日以来首次突破7.1,即期汇率自去年11月底以来首次突破7.2,迄今已连续4天处在7.2以上,这或许反映出7.2已不再是人民币汇率的“软约束”。实际上,离岸人民币汇率自2月以来大部分时间保持在7.2以上,3月22日更是一度达到7.28。

综上: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主要是由于美元指数持续上涨;而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贬到7.2以上,也可能是由于央行“顺势而为”

2、人民币汇率后续展望:短期仍有压力,中长期有望稳步升值

美元指数展望:2024年美国经济大概率将延续放缓,而欧洲经济可能触底回升,因此从环比角度看,美强欧弱的格局会趋于弱化,这将带动美元指数中长期下行。但考虑到美国就业和通胀韧性较强,美联储转向节奏大概率不会明显快于其他央行;与此同时,下半年美国经济可能边际企稳反弹,届时美欧经济相对表现也将趋于均衡,因此美元指数难以大幅下跌。

人民币汇率展望:本次人民币突破7.2的“软约束”,指向短期内汇率波动将放大,不过我们认为央行仍会对汇率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,在岸和离岸的汇率价差仍在高位就是一个佐证。此外,去年四季度以来,决策当局也把稳汇率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。倾向于认为,后续若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,央行仍有多种工具进行干预,例如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、发行离岸央票等,因此不必过度悲观。在美元指数中长期下行的趋势下,人民币汇率有望稳步升值。不过,鉴于年内美元指数难大幅下跌、中美利差倒挂加深、大选年中美关系难言乐观等因素,人民币汇率升值空间也会较为有限。

综上:年内美元指数大趋势偏下行、人民币汇率有望逐步升值,但空间均不会太大。

3、人民币贬值对资产价格的影响:股市、债市、大宗商品承压

股市影响:人民币贬值会令A股承压。背后的逻辑在于,人民币贬值会对股票市场的资金面和风险偏好造成压力。不过,这一表现通常在汇率持续大幅贬值时比较显著,对于短期小幅的贬值则不明显。

债市影响:人民币贬值会带动国债收益率上行,即令债市承压。背后的逻辑在于,一方面,人民币贬值会对债券市场的资金面造成压力;另一方面,人民币贬值会导致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降低。不过影响集中在短期,不改债市中长期趋势。

商品影响:人民币贬值会令国内大宗商品整体承压。背后的逻辑在于,人民币贬值往往对应着美元指数上涨,而多数种类的大宗商品是由国际定价,因而其价格与美元指数高度负相关。

综上:人民币贬值会导致股市、债市和大宗商品承压;从历史相关性来看,对A股的影响最显著,其次是国债,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最弱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